产品类别:
更新时间:2023-05-29
l 温度:-10-60°C;
l 相对湿度:<95%;
l 接地电阻:≤1欧姆(可根据需求设定);
说明:以下所有设备的使用环境条件参考此指标。
l 系统可用率> 99%;
l 系统平均*故障工作时间MTBF > 50000 小时;
l 系统平均维护时间MTTR<0.5 小时;
l 计算机CPU 负荷率平均<30%;
l 站房视频录像保存时间为一个月以上。
项目建设目标是:建设成切合电力生产实际应用的,能够保障站房生产安全运行的监控平台。
l 建设站房环境运行监测系统平台,实现对视频监控子系统、环境监控子系统(温度、湿度、水浸、烟感)、控制子系统(灯光、空调、风机)进行统一监控管理。实现对各子系统的报警信息的统一管理,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报警联动;
l 实现以配电房为单位,对配电房内进行远程巡检;
l 实现以烟感信号、温湿度信号、故障信号为单位,对信号进行集中监视;
由于大多数配电房地处地下室且环境比较恶劣,这些配电房的安全保卫及防盗工作显得非常重要。因此,通过各子系统等进行联动,及时发现火警,并启动报警装置,同时了解配电房内环境情况,例如房间温湿度等。
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11月颁布的关于视频监控的企业标准《Q / GDW 517.1 — 2010 视频监控系统及接口第一部分:技术要求》,在该标准接口B部分的基础上,为满足变电站综合监控系统的功能要求,进行一些必要的扩展。要求通过中国电科院或国网电科院的国家电网视频监控标准测试。
本系统要求采用《Q/GDW 517.1-2010 电网视频监控系统及接口第一部分:技术要求》SIP协议做为视频监控子系统、环境监控子系统(温度、湿度、水浸、烟感)、控制子系统(灯光、空调、风机)的通讯接口协议,视频监控子系统、环境监控子系统(温度、湿度、水浸、烟感)、控制子系统(灯光、空调、风机)等数据接入配电房的综合监控主机,综合监控主机与中心主站之间采用SIP B协议进行通讯。
配电房至主站的网络采用基于运营商的光纤、ADSL网络的方式进行设计,使通信质量与数据传输速率得到有效提高。
中心主站对站房设备的管理和数据调用只通过综合监控主机来实现,也就是说,中心主站与每个配电房的综合监控主机进行数据交换,中心主站与配电房的视频监控子系统、环境监控子系统(温度、湿度、水浸、烟感)、控制子系统(灯光、空调、风机)等各子系统或设备不能进行直接通讯。
辅助综合监控主机可以将配电房的视频监控子系统、环境监控子系统(温度、湿度、水浸、烟感)、控制子系统(灯光、空调、风机)等内容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,向中心主站传送各种信息、信号,并接收、执行中心主站的各种指令,实现各种系统功能。
视频监控子系统、环境监控子系统(温度、湿度、水浸、烟感)、控制子系统(灯光、空调、风机)等汇总到综合监控主机集中展示;综合监控主机通过国网SIP B接口将数据上送到中心主站,同时接收、执行中心主站下发的各类控制、操作命令。
综合监控主机需要支持可接入符合ONVIF标准及众多主流厂商的网络摄像机,支持接入8路200万高清摄像头,支持3路5天,每天24小时的D1录像。
本系统要求配电房站端安装综合监控主机,并安装配套的管理软件模块,在系统没有接入中心主站的情况下,在配电房站端能实现本技术规范要求的各项功能。
配电房站端系统应采用流媒体技术将视频数据传输至中心主站,编码方式为标准的H.264。
系统应从数据、网络、传输多方面考虑安全性问题。
系统软件应采用标准化、网络化、分布式的系统结构,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,同时符合ISO/OSI开放系统互联标准。
系统的硬件接口应采用国际、国家、行业标准,支持与其它标准硬件、其它网络及不同生产商的设备互联。可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。
系统所选用的硬件平台应符合现代工业标准,具有一定市场销售规模的通用化、系列化的标准产品,并有可靠的维修服务支持,存在有其它替代品的可能。
为适应系统多级监控要求,系统的每一个子系统保持高度的独立性。保证每一子系统的性能、安全可靠性及系统的标准化、开放性,并且给客户在每一个子系统上提供更多的选择,使系统具有灵活的多级组网能力。
l 系统应具备软硬件的扩充能力,支持系统结构的扩展和功能升级;
l 系统所提供的支撑软件平台应支持用户进一步开发应用软件;
l 系统应具备开放的二次接口,可以为第三方提供进行连接的接口。
规范建设、统一管理,以确保整个系统的各种软件、硬件均符合相关的国际、国内标准,保证业务、功能、界面、内容的高度统一化和标准化,从而达到服务的规范化和管理的高效性。
采用国际最新的科技成果,从而保证整个系统在技术上处于为先地位,系统在建成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因技术落后而大规模调整,并能够通过升级保持系统的先进性,延长其生命周期,同时又要保证先进的技术是稳定的、成熟的,支持现有的多种网络协议。
图像监控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通信接口,应符合开放系统互联标准和协议,以方便与其他系统间的互联、数据共享。
系统软件的设计应采用分层的模块化结构,以达到设置修改灵活,扩充方便,适应业务的发展变化。软、硬件平台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能力,能够方便地进行系统升级和更新,以适应各种不同业务的不断发展。
系统应用软件必须能够连续长时间不间断工作,并能在不影响系统运转的情况下做到模块在线测试、更新、加载。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和良好的恢复能力,主要设备应采用双机或镜像备份工作方式,保证系统稳定运行。
系统维护应尽量集中、简单,尽量避免复杂系统和多系统组合的维护开销,减轻维护人员的负担,提高网管和决策的效率。